696a.“凡敬畏你名的人,连小的带大的”表示归给所有敬拜主的人,无论他们属于哪种宗教。这从“敬畏主神的名”和“连小的带大的”的含义清楚可知:“敬畏主神的名”是指敬拜(对此,我们很快就会谈到);“连小的带大的”是指无论属于哪种宗教;因为“小的”是指那些对教会的真理和良善知之甚少的人,“大的”是指那些知道很多的人,因而是指那些或多或少地敬拜主的人;事实上,一个人知道信之真理,并照之生活到何等程度,就在何等程度上敬拜主,因为敬拜不是来自人,而是来自人里面源于良善的真理,而这些来自主,主就在它们里面。“凡敬畏你名的人,连小的带大的”表示所有敬拜主的人,无论他们属于哪种宗教,因为刚才经上提到“仆人、先知、圣徒”,他们是指在教会之内所有处于教义之真理和照之的生活之人;因此,“凡敬畏你名的人,连小的带大的”表示在教会之外所有照其宗教敬拜主的人,因为那些照其宗教敬拜主,并活在某种信和仁中的人也敬畏神的名。事实上,这节经文论述了对所有人的最后审判,既有恶人又有善人;最后的审判发生在所有人身上,既有教会之内的人,也有教会之外的人;那时所有出于其宗教敬畏神,活在相爱、内心正直、诚实中的人都会得救,因为所有这样的人都通过对神的一种直觉信仰和仁爱的生活而在灵魂上与天堂天使联系在一起,从而与主结合并得救。事实上,死后,每个人都来到灵界自己人那里;活在自然界时,他在灵方面就与这些人联系在了一起。
“连小的带大的”表示或多或少,也就是那些或多或少敬拜主的人,因而表示那些或多或少处于来自良善的真理之人,因为圣言的灵义与人无关,只与所表示的事物有关,或说从对人的一切关注中抽象出来,只赤裸地思考事物;“连小的带大的”这种说法与人有关,因为它表示敬拜主的人。因此,在灵义上所指的不是这些人,而是或多或少,因而是那些或多或少出于纯正的真理和良善敬拜的人。刚才论述的“仆人、先知、圣徒”也一样,他们在灵义上不是指先知和圣徒,而是从人脱离出来,是指教义之真理和照之的生活。虽然所指的是这些,但所有处于教义之真理和照之的生活之人也包括在内,因为这些真理和生活都在主体,也就是天使和世人里面;不过,在这种情况下,只思想天使和世人是属世的,而思想构成天使和世人的教义之真理和生活是属灵的。由此清楚可知,天使所处的属灵意义(即灵义)如何不同于世人所处的属世意义,即:一个人所思考的一切细节都具有人、空间、时间和物质的某种东西,而天使则从这一切中抽象出来思考。因此,天使的言语是世人无法理解的,因为这种言语来自对事物的直觉,因而来自从适合自然界的事物中抽象出来的智慧,因此相对来说在这些事物上是不确定的。
“敬畏你名”表示敬拜主,因为“敬畏”表示敬拜,“你名”表示主。在前一节,经上说:“二十四位长老感谢现在、过去和将要到来的主神。”因此,“敬畏你的名”表示敬拜主。旧约和新约的圣言都提到了“耶和华的名”、“主的名”、“神的名”和“耶稣基督的名”,在这些情况下,“名”表示藉以敬拜主的一切,因而表示爱与信的一切,在至高意义上表示主自己,因为主在哪里,爱与信的一切也在哪里。这就是耶和华、主神和耶稣基督之名的含义(可参看AE 102, 135, 224节),这一点从主的这些话也明显看出来:
若是你们中间有两个人在地上以我的名对他们所求的任何事同心合意,我在天上的父就必给他们成就。因为哪里有两三个人以我的名聚集,哪里就有我在他们中间。(马太福音18:19, 20)
此处“以主的名同心合意”和“以祂的名聚集”不是只以名,而是以那些属于主的事物,也就是藉以敬拜祂的信之真理和爱之良善。
“敬畏”当论及主时,表示敬拜和尊敬,因为敬拜和敬拜的一切事物里面都有一种神圣而崇敬的敬畏,这会让一个人觉得主要受到尊重,绝不可受到伤害。事实上,这就像孩子对父母,父母对孩子,妻子对丈夫,丈夫对妻子一样,也像朋友对朋友一样,他们里面就有尊重和对造成伤害或冒犯的害怕;这种害怕和尊重就在一切爱和一切友谊中,因此没有这种害怕和尊重的爱和友谊就像无盐的食物,淡而无味。这就是为何“敬畏主”表示出于这种爱而敬拜祂。
我们说“敬畏你名”表示敬拜主,然而,那些敬畏祂的人在此是指所有在教会之外,因没有圣言而不认识主的人。尽管如此,所有对神拥有人的观念之人仍被主接纳,因为人形式下的神就是主;但所有不视神为人的人,无论教会之内的,还是教会之外的,当进入他们自己的属灵生活时(他们离开这个世界后,这种情况就会发生),都不被主接纳,因为他们对神没有确定观念,只有一个不确定的观念,这种观念根本不是观念,即便是,也会消散。这就是为何所有从地上进入灵界的人首先都被检查他们对神持有并带在身上的是哪种观念。他们若没有祂是一个人的观念,就会被送到教导场所,在那里被指教:主是天地之神,当他们想到神时,必须想到主,否则就无法与神结合,因而无法与天使联系在一起。所有过着仁爱生活的人都接受教导并敬拜主;而所有声称自己有信仰,却没有信仰的生活,也就是仁爱的人都不接受教导;因此,他们就被分开,被送到天堂之下的地方,有的被送到地狱,有的被送到在圣言中被称为“低地”的地或部分,他们在那里受艰难。然而,已经视宗教的律法为生活律法的外邦人比基督徒更容易接受关于主的教义;他们尤其会这样做,因为他们对神没有其它观念,只有一个神性人(Divine Man)的观念。我们说这些话是为了让人们知道,为何“敬畏你名”表示敬拜主。
696b.在圣言中,许多经文都使用了“敬拜耶和华神”这种说法;这句话表示敬拜祂;因此,我要用几句话来解释一下,“敬畏神”具体是指什么样的敬拜。对耶和华神的一切敬拜都必须通过真理来自爱之良善。只来自爱之良善的敬拜不是敬拜,只来自真理、没有爱之良善的敬拜也不是敬拜;这两者都是必需的,因为爱之良善是敬拜的本质,而良善通过真理存在和形成,或说拥有其存在和形式,故一切敬拜都必须通过真理来自良善。因此,在圣言中使用“敬畏耶和华神”这种说法的许多地方,经上都补充说:“遵守或谨守和实行祂的话和诫命。”因此,在这些方,“敬畏”表示通过真理敬拜,“遵守或谨守和实行”表示出于爱之良善敬拜,因为实行或做属于意愿,因而属于爱和良善,但“敬畏”属于理解力,因而属于信和真理;准确地说,属于信的一切真理都属于理解力,属于爱的一切良善都属于意愿。由此可见,“敬畏耶和华神”论及通过教义之真理敬拜,教义之真理也被称为信之真理。“敬畏耶和华神”表示这种敬拜,是因为神性真理因宣判恶人下地狱而导致敬畏或惧怕;但神性良善不会,因为只要世人和天使通过真理接受它,它就会拿走宣判。由此明显可知,只要人处于爱之良善,就有对神的敬畏;还可知,只要人处于爱之良善和由此而来的真理,也就是说,只要他的真理里面有良善,那么恐惧和惊骇就会消失,并变成伴随尊敬的一种神圣敬畏。由此可推知,敬拜中的敬畏照着各人的生命状态因各人而不同;在那些处于良善之人的敬畏里面、伴随尊敬的圣洁或神圣性也照着意愿对良善的接受和理解力对真理的接受,也就是说,照着内心对良善的接受和灵魂对真理的接受而不同。
刚才所说的,从以下圣言经文看得更清楚。摩西五经:
现在耶和华你神向你所要的是什么呢?只要你敬畏耶和华你的神,行在祂一切的道路上,爱祂,用全心、全灵魂侍奉耶和华你的神。(申命记10:12, 20)
此处用到“敬畏耶和华神”、“行在祂的道路上”、“爱祂”、“侍奉祂”这些说法,这一切话都描述了通过真理来自良善的敬拜;“敬畏耶和华神”和“侍奉祂”表示通过真理敬拜,“行在祂的道路上”和“爱祂”表示出于良善敬拜;因此,经上还说“用全心、全灵魂”,“心”表示属于意愿的爱与仁之良善,“灵魂”表示属于理解力的教义与信仰之真理。“心”对应于爱之良善,在人里面对应于他的意愿,“灵魂”则对应于信之真理,在人里面对应于他的理解力,因为灵魂是指人的气息或呼吸,这气息或呼吸也被称为他的灵。在圣言中,“灵魂”表示信之生命,“心”表示爱之生命(可参看《属天的奥秘》,2930, 9050, 9281节)。
申命记:
你们要跟从耶和华你们的神,敬畏祂,谨守祂的诫命,听从祂的声音,侍奉祂,紧紧依附祂。(申命记13:4)
“跟从耶和华神,谨守祂的诫命,紧紧依附祂”表示生活的良善,因而敬拜所来自的爱之良善;“敬畏耶和华神,听从祂的声音,侍奉祂”表示教义之真理,因而信之真理,通过这些真理而有敬拜。由于对主的一切敬拜都必须通过真理从良善而来,而不是通过没有良善的真理而来,也不是通过没有真理的良善而来,所以圣言的每个细节里面都有良善与真理的一个婚姻,如在已经引用的经文和下面的经文中。关于圣言细节中的良善与真理的婚姻,可参看前文(AE 238末尾, 288b, 660节)
又:
你要敬畏耶和华你的神,侍奉祂,紧紧依附祂,也要奉祂的名起誓。(申命记10:20)
此处“敬畏耶和华神,侍奉祂”也涉及敬拜的真理,“紧紧依附耶和华,也要奉祂的名起誓”涉及敬拜的良善。事实上,“紧紧依附”是与爱之良善有关的一句话,因为一个热爱的人也紧紧依附;“奉耶和华的名起誓”具有类似含义,因为即将做的事以这种方式被确认。“侍奉”涉及敬拜的真理,因为在圣言中,“仆人”表示那些处于真理的人,因为真理服侍良善(参看AE 6, 409节)。
又:
好叫你敬畏耶和华你的神,谨守祂的一切律例、诫命。你要敬畏耶和华你的神,侍奉祂,奉祂的名起誓。不可随从别神。耶和华吩咐我们遵行这一切的律例,敬畏耶和华我们的神。(申命记6:2, 13, 14, 24)
此处同样描述了通过真理来自良善或通过信来自爱的敬拜;“敬畏耶和华神,侍奉祂”表示通过信之真理而来的敬拜;“谨守遵行祂的律例和诫命,奉耶和华的名起誓”表示来自爱之良善的敬拜;因为谨守遵行律例和诫命是生活的良善,生活的良善与爱之良善是一样的,因为那爱的人也活着;“奉耶和华的名起誓”具有类似含义,因为“起誓”表示通过生活来确认。前面已经说明,“敬畏耶和华,侍奉祂”表示照着教义之真理敬拜,因为有两样东西构成敬拜,即教义和生活;没有生活的教义不构成敬拜,没有教义的生活也不构成敬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