祷告:主耶稣,我们在天上的父,您教导我们,在人重生的过程中,当处于重生的第一个状态,即处于真理的状态时,他仍在某种程度上被自我引导;但当他重生之后处于第二个状态,即处于良善的状态时,则通过良善被主引导。人在第二个状态下绝不可把自己带回到第一个状态。否则,他就会丧失出于爱对行善的情感,滑回到曾将他引入良善的信之真理,甚至从信的状态滑出去。主啊,重生的奥秘不知道有多少,我们却几乎一无所知,愿主日益添加智慧给我们,引导我们按神序正确地走在重生之路上。阿们!
新耶路撒冷及其属天教义
NJHD分享-重生9
7857.“断不可用水煮”表示它不能出自信之真理。“水”是指信之真理,因此,“用水煮”表示出自它之物,也就是出自信之真理的良善。这种良善有别于“用火烤”所表示的出自爱的良善。一切良善要么从信,也就是经由信发出,要么从爱发出。当一个人正在重生时,对他来说,良善是从信之真理发出的;因为在此期间,他不是出于对真理的情感,而是出于对真理的顺从而照真理行事,因为真理吩咐他如此行。然而,后来,当他已经重生时,就出于对真理的情感行善,因而出于爱行善。在圣言中,人的这两种状态被精确区分开来,因为人不能同时处于这两种状态。人在第一个状态不可能进入第二个状态,直到他已重生;人在第二个状态绝不可把自己带回第一个状态。如果有人真的将自己带回去,他就会丧失出于爱对行善的情感,滑回曾用来将他引入良善的信之真理,甚至从信的状态滑出去。这就是在马太福音中,主所说关于最后审判的这些话在内义上所表示的:
在房顶上的,不要下来拿家里的东西。在田里的,也不要回去取衣裳。(马太福音24:17-18)
罗得的妻子所表相同,因为她回头向自己身后看(路加福音17:31, 32)。这一切能使人明白何谓享受出于爱的良善而非出于信之真理的良善,这些事由以下条例来表示:他们要用火烤肉吃,断不可用水煮。
祭牲和燔祭表示出于信和爱而对主的敬拜,祭牲表示出于信对主的敬拜,燔祭表示出于爱对主的敬拜。由祭牲制成的筵席表示主的荣耀和来自主的良善的欢乐享受,所以那时他们可以煮肉。因为主的荣耀和良善欢乐的享受是从对信之真理的情感发出的,一切感谢祭也是如此。祭牲的肉要煮。这就是撒迦利亚书中“煮”的含义:
在那日,凡耶路撒冷和犹大的锅,都必归万军之耶和华为圣。凡献祭的都必来取这锅,煮肉在其中。(撒迦利亚书14:21)
7923.“你们谁也不可出自己的房门”表示他们必须坚定地住在良善里面,绝不可从真理的角度来看待良善。“不可出”是指坚定地住;“房”是指良善。由此明显可知,“你们谁也不可出自己的房门”表示他们必须坚定地住在良善里面。它之所以表示绝不可从真理的角度来看待良善,是因为“住在房子里面”是指住在良善里面;而“出房门”是指为了真理而离弃良善;因为良善住在里面,真理住在外面。从真理的角度来看待良善就是从外面看里面;而从良善的角度来看待真理则是从里面看外面。因为良善住在里面,真理住在外面。从良善的角度来看待真理符合秩序,因为一切神性流注皆通过内层进入外层;而从真理的角度来看待良善不符合秩序;因此,当一个人正在重生时,秩序是颠倒的,良善或仁爱被认为占据第一位,真理或信仰被认为占据第二位。
10184.“坛顶”表示至内在之物。“顶”是指至内在之物。“顶”之所以具有这种含义,其中一个原因是,它是最上面或最高的部分,最上面或最高的表示至内在之物;另一个原因是,“顶”和人的头具有相同的含义。因为自然界中的一切代表都类似人的形式,并具有和它们所类似的人体部位一样的含义。“头”表示至内在之物。在此由香坛顶所表示的至内在之物是指敬拜的至内在部分;敬拜里面有类似在献上敬拜的那个人里面的层级的层级,即至内层,中间层和外层。至内层被称为属天的,中间层被称为属灵的,外层被称为属世的。这些层级凭对应关系而由“头”、“胸”和“脚”来表示,同样由香坛的“顶”、“壁”和“角”来表示。
“顶”因表示属天之物,也就是至内在之物,故也表示良善,因为良善在所有地方都是至内在的,真理从它发出,打个比方说,就像光从火焰发出。这就是马太福音中“房顶”的意思:
在房顶上的,不要下来拿家里的东西。(马太福音24:17等)
此处论述的主题是教会的末期,“在房顶上”表示一个处于良善之人的状态;“下来拿家里的东西”表示回到以前的状态。耶利米书:
在摩押的各房顶上和街市上,处处都有哀哭。(耶利米书48:38)
“摩押各房顶上的哀哭”表示在摩押在代表意义上所表示的那些人,也就是那些处于属世良善,很容易让自己受迷惑的人当中,一切良善的毁灭;“街市上的哀哭”表示一切真理的毁灭,因为“街”表示真理。
由于“顶”表示良善,所以古人有在上面行走的房顶,他们也在房顶上进行敬拜,这一点清楚可见于撒母耳记上9:25, 26; 撒母耳记下11:2; 西番雅书1:5。摩西五经:
当你建造新房屋时,要在房顶的四围作护墙,免得有人从房顶掉下来,你将血带到你家。不可把混杂的种子播种在你的葡萄园里,免得你所撒种子的收获和葡萄园的出产都被没收。不可并用牛、驴耕地。不可穿羊毛、细麻搀杂织成的衣服。(申命记22:8-11)
由此也明显可知,“(房)顶”表示爱之良善,因为这些诫命的每一条都包含了只有内义才能显明的类似含义。这含义是,一个人若处于良善,也就是处于重生之人的状态,绝不可返回到真理的状态,就是他以前的状态,即他正在重生之时的状态。因为在这个状态下,此人通过真理被引向良善,也就是说,他还在一定程度上被自己引导;但在它之后的状态下,也就是说,当此人已经重生时,他就被良善引导,也就是通过良善被主引导。这就是隐藏在这些诫命的每一条里面的奥秘,这与主在下列经文中所说的话是一样的:
在房顶上的,不要下来拿家里的东西。在田里的,也不要回去取衣裳。(马太福音24:17, 18)
马可福音:
在房顶上的,不要下来到家里,也不要进去拿家里的东西。在田里的,也不要回到取衣裳。(马可福音13:15, 16)
路加福音:
当那日,凡在房顶上,器具在屋里的,不要下来拿;凡在田里的,也不要回到他身后的东西。你们要回想罗得的妻子。(路加福音17:31, 32)
谁看不出这些经文包含天堂的奥秘?否则,经上说他们不要从房顶下来,或从田里回来,还要他们回想罗得的妻子有什么意义呢?这些奥秘同样包含在摩西五经中的律法中,这些律法声称,他们要在房顶的四围作护墙,免得有人从房顶掉下来流人的血;接着声称,田里不可播种混杂的种子,又说到葡萄园的产出;不可并用牛、驴耕地;也不可穿羊毛、细麻搀杂织成的衣服。“顶”表示良善,“在房顶上”或在顶上表示当一个人处于良善时的状态;“从房顶掉下来”表示退回到以前的状态;“血”表示那时向良善和真理所施的暴行;“葡萄园”表示人类当中的教会;“葡萄园的产出”表示真理的状态;大麦或小麦的“种子”表示良善的状态;“牛”也表示良善,“并用牛耕地”表示状态的状态;“羊毛”和“穿羊毛织成的衣服”具有相同的含义;“驴”表示真理;“麻”或“细麻”也是。
对重生的过程,以及它如何实现的描述(1555, 2343, 2490, 2657, 2979, 3057, 3286, 3310, 3316, 3332, 3470, 3701, 4353, 5122, 5126, 5270, 5280, 5342, 6717, 8772, 8773, 9043, 9103, 10021, 10057, 10367节)。
2343.“他们就吃了”表示变成人自己的。“吃”是指交流或分享和结合,因而是指变成人自己的。从这句话和刚才的解释清楚可知,前一节和本节内容在内义上是如何被排列和联结在一起的,即:“(那两个)天使”表示主的神性人身和神圣活动;“转向他”表示同住;“来到他家里”是指在良善上被确认或强化;“办筵席”是指住在一起;“烤无酵饼”表示被洁净;“吃”表示变成人自己的。由此明显可知,内义上的整个思路是何性质,尽管这内义丝毫没有出现在历史意义中。
圣言的所有部分都包含这种秩序和系列或思路;但当每个词被分别单独解释时,实际的系列或思路本身不能揭示它自己的真正性质,因为这种解释会使得这些词语显得不连贯,并破坏意义的连续性。只有当我们将所有单独的细节一起放在一个完整的观念里面去看,或把它们作为一个完整的心理画面来感知时,这个系列或思路才会揭示它自己,如那些拥有内义,同时住在来自主的天堂之光中的人所行的那样。这些人在这些话里面得以看到那些正在变成教会成员的人(他们在此由罗得来代表)改造和重生的整个过程。具体地说,他们首先感知到某种程度的试探;但当他们坚持下来并得胜时,主就与他们同住,并在良善上强化他们,把他们聚集到自己这里,领进祂的国度,与祂同住,在那里洁净和完善他们,同时将良善和快乐作为他们自己的而赐给他们。祂通过其神性人身和神圣活动实现这一切。
教会里的人的确知道,一切重生或新生命,因而一切拯救都唯独来自主,但却很少有人相信,因为他们没有处于仁之良善。那些没有处于仁之良善的人就像骆驼穿过针眼一样不可能拥有这种信仰,因为仁之良善是信之种的真正土壤或苗床。真理与良善和谐一致,但真理与邪恶永远不会和谐一致。它们具有相反的性质,并彼此厌恶。因此,一个人越处于良善,就越能看见真理;换句话说,越处于仁,就越能处于信,尤其处于信的这一要点:一切拯救皆来自主。
圣言中的许多经文表明,这是信的要点。如约翰福音:
神这样地爱世人,甚至赐下祂的独生子,叫一切信祂的,不至灭亡,反得永生。(约翰福音3:16)
又:
信子的人有永生。不信子的人不得见永生,神的震怒停留在他身上。(约翰福音3:36)
又:
信父所差来的,这就是神的工。(约翰福音6:29)
又:
这是那差我来的那一位的旨意,叫一切见子而信祂的人得永生,并且在末日我要叫他复活。(约翰福音6:40)
又:
你们若不信我永在,必要死在罪中。(约翰福音8:24)
又:
我就是复活,就是生命。信我的人,即使死了,也必活过来。凡活着信我的人,必永远不死。(约翰福音11:25-26)
没有人能信主,除非他处于良善;也就是说,没有人能拥有信,除非他处于仁,这一点也清楚可见于约翰福音:
凡接待祂的,就是信祂名的人,祂就赐他们权柄,作神的儿子。这等人不是从血生的,不是从肉欲生的,也不是从人意生的,乃是从神生的。(约翰福音1:12-13)
又:
我是葡萄树,你们是枝子;住在我里面的,我也住在他里面,这人就多结果子。因为离了我,你们就不能做什么。人若不住在我里面,就像枝子丢在外面枯干。正如父爱我,我也爱你们;你们要住在我的爱里。你们要彼此相爱,像我爱你们一样,这就是我的诫命。(约翰福音15:5-6, 9, 12)
这些经文表明,对主之爱和对邻之仁就是信的生命。但那些沉浸于邪恶,也就是过着邪恶生活的人决不能相信一切拯救皆来自主,我从那些从基督教界进入来世的人,以及那些活在肉身时按照信之教义口头上承认,甚至教导没有主,就没有救恩,却过着邪恶生活的人身上清楚看到这一点。一提到主的名,这些人就立即以一次又一次的毁谤或反对充满周围的气场。因为在来世,灵人只是在思考的东西就能被其他人感知到,这些思维发出一种气场,并显示出他们拥有什么样的信。
在这些人当中,仅仅一提到爱或仁,我就感觉到从他们身上发出的某种可以说充满黑暗,同时又充满灰尘的东西。这种东西是某种污秽之爱的产物,具有这种性质:它会扼杀、窒息并败坏我感知对主之爱和对邻之仁的一切能力。这就是今天的信仰,他们声称,这信无需仁之良善就会拯救人。
这些人也被问及他们拥有什么样的信,因为他们没有他们活在肉身时所宣称的信。由于在来世,没有人能隐瞒自己的想法,所以他们说,他们信神,宇宙的创造者。但当他们接受检查,以查看这是不是真的时,却发现他们不信任何神,反而认为一切事物都是自然界的产物,关于永生所说的一切都是空的,毫无价值。在教会,凡不信主,却声称信神,宇宙创造者的人都具有这种信。因为真理只能从主,不能从其它任何源头流入;并且真理的种子只能播种在源于主的良善中。
从圣餐上的话,即“这是我的身体;这是我的血”清楚可知,主的神性人身和神圣活动是生命和拯救的方法和源头。身体和血就是主的神性人身,这显然是一切神圣的源头。无论你说祂的神性人身,还是说祂的身体,祂的肉,或饼,或神性之爱,都是一样的,因为主的神性人身是纯粹的爱,神圣只在于爱,而信的神圣就来自爱。
2979.关于属灵人的重生,情况是这样:他先被教导信之真理,在此期间被主保持在对真理的情感中。与此同时,信之良善,也就是对邻之仁,逐渐被注入他,不过是以这种方式被注入的:他几乎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因为那良善就隐藏在对真理的情感中,这一切的发生是为了信之真理能与仁之良善结合。随着时间推移,对信之真理的情感逐渐加深,而真理也因它的目的,就是良善,或也可说生命,而得到关注,这情感也越来越深。真理以这种方式被注入良善,当它被注入时,这人就将生活的良善照着被注入它的真理吸收到自己里面,从而出于良善行事,或觉得自己似乎出于良善行事。在此之前,信之真理对他来说是首要的,而在此之后,生活的良善成了首要的。
此时,也就是当两者掉换过来时,这个人就重生了,不过,是照着被注入良善的真理的质和量而重生的。当真理和良善行如一体时,他就照着良善的质和量而重生了。这就是一切重生是如何进行的。实现重生是为了人能被接到天堂。天堂仅仅是真理与良善,并良善与真理的婚姻。除非真理与良善的婚姻在人里面形成,否则他不能进入天上的婚姻,也就是进入天堂。
3057.“众女子出来打水的时候”表示一种教导状态。“时候”是指状态;“打水的女子”或打水人是指接受教导。凡没有被教导属世人、其中的记忆知识和教会事物,以及真理如何从属世人中被提升到理性心智,并变成理性的人,都不容易在一个相连的系列中看到每个细节的含义。不知道理性层相对于属世层是何性质,或存在于理性心智中的事物或概念相对于存在于属世心智中的事物或形像是何性质的人更难看到。
此外,理性心智中的这些事物或概念对活在肉身的世人来说并不明显。因为属世心智中的事物会进入人的意识或感知,而理性心智中的事物很少进入,除非有一种光照到属世心智中的这些事物或形像上,或有一种流入的能力进入人的思维观念,并按秩序排列它们,或获得一种洞察或感知心智所专注或思考的主题的能力。除非知道这些和其它事,否则本节经文背后的东西很难解释明白;这包括以一种神圣方式排列总体记忆知识或事实,然后把它们从教义事物中移除,以便接受信之真理;这种排列和这种移除是在一种模糊的状态下进行的,像这样的一种状态就是教导的状态。让我简要描述一下,以尽可能地理解;我会根据当主改造一个人时,他所遇到的情况来阐述,因为一个人的改造就是主在世时所经历的那些事的一种形像。
当一个人正在被改造时,主会重新排列他的属世人里面的总体事物,好叫它们对应于天上的事物。总体事物或总体类别首先被排列,以便主能逐渐把具体事物或子类别引入总体事物或总体类别,然后把个体细节引入具体事物或子类别。除非总体事物或总体类别处于秩序,否则具体事物或子类别不能处于秩序,因为后者进入并确认或强化前者。而个体细节更不能处于秩序,因为它们构成具体事物或子类别(具体事物或子类别对它们来说就是总体事物或总体类别),并光照它们。这就是以一种神圣方式排列总体记忆知识或事实所表示的,也是“叫骆驼跪下”在内义上所表示的。它们以这种方式使自己顺服,好接受流注。
当总体记忆知识或事实以这种方式被排列时,教义事物就被移除了,因为它们是根据这些知识或事实得出的结论。可以说有一种指示通过理性心智流入进来,宣称这件事是真的,那件事不是真的:说它是真的,是因为它与总体记忆知识或事实的排列方式和谐一致;说它不是真的,是因为它不一致。就真理而言,其它流注并不存在。教义事物的确早已存在,但在被相信之前,它们不是真正的教义事物,纯粹是记忆知识或事实。因此,当人思想它们时,所得出的任何结论都不是来自它们,仅仅涉及它们,而是来自其它事物。这就是从教义事物中移除所表示的,也是此处“在城外”在内义上所表示的。但这是一种被称为模糊状态的状态,由“傍晚时分”来表示;而当教义事物被确认,以至于被相信时,“早晨”,或一种光明的状态就到来了。
3286.“为他的女人,因为她不生育”表示神性属世层,或属世神性还不存在。“女人”是指与理性层的神性良善结合的神性真理,这真理由利百加来代表;“不生育”是指神性属世层或属世神性还不存在。关于主的神性属世层或属世神性,情况是这样:神性属世层或属世神性来自作为父亲的理性层的神性良善和那里作为母亲的神性真理。当神性属世层或属世神性还不存在时,理性层的真理就被描述为“不生育”,在此被称为“不生育的女人”。
对人来说,情况是这样:当他正在重生时,主将良善,也就是对邻舍的善愿流入他的理性;这善愿或良善拥有来自属世人并与它联合的真理,或说主将从属世人中被领出来的真理引入这善愿或良善。但当这一切完成时,他的属世层还没有重生,这从以下事实可知:内在人或理性人经常与外在人或属世人争战;只要有争战,属世人就不重生。当这属世人不重生时,真理方面的理性就不生育。总体上的情况是这样,每个细节同样是这样,理性人在每个细节上都与属世人不一致;在每个细节上,真理方面的理性都被视为不生育。
重生的工作主要围绕使属世人对应于理性人,不仅总体上,而且每个细节上都是如此。属世人被主通过理性带入这种对应关系。也就是说,良善被注入理性,真理被播种在这良善里面,如同播种在土壤中;然后,属世人通过理性真理被带入顺服。当属世人顺服时,它就对应;并且它越对应,一个人就越重生。
3316.“雅各煮汤”表示教义的大杂烩。“雅各”是指属世真理的教义,因而是指属世人里面的教义;“汤”是指这些教义的大杂烩。“煮汤”表示把它们混在一起,因为在原文,这个动词严格来说与“汤”有关,就好像你说,他“烩了汤”(pottaged pottage,或 souped a soup),也就是说,把它混杂在一起。良善与真理结合的第一个状态就是本节和下面几节,直到这一章末尾所描述的。
当人正在重生,或真理与良善正在他里面结合时,他的第一个状态是:首先,真理的教义毫无秩序地被堆放在他的属世人,也就是那里被称为记忆的仓库中。那时,其中的教义好比未消化、混乱无序的大杂烩,或一种混沌。但这种混沌的存在是为了它们可以被纳入秩序,因为凡后来被纳入秩序的东西一开始都处于这种混沌状态。这就是雅各煮的汤,也就是混杂在一起的汤所表示的。这些教义不是凭自己,而是凭流入它们的良善而被纳入秩序;这良善作用于它们的程度和性质就决定了它们被纳入的秩序的程度和性质。当良善首先想要并渴望这些教义,以便可以与它们结合时,它以对真理的情感的形式出现。这就是以扫对雅各说“求你让我抿点这红的,这红的汤吧”所表示的。
诚然,这些观念似乎与字义相去甚远;然而,当世人阅读这些话,并照字义来理解时,那时与他同在的天使们根本没有汤、雅各、以扫、这红的、抿点这红的汤的任何观念。相反,他们拥有一种与属世观念完全不同,且相去甚远的属灵观念。这些人和物的观念瞬间就转变为属灵观念。圣言中的其它一切事物也一样;例如,当世人在圣言中读到饼时,天使不会感知到饼,而是瞬间想到属天之爱,也就是对主之爱,以及属于这爱的事物以取代饼;当世人在圣言中读到酒时,他们不会感知到酒,而是想到属灵之爱,也就是对邻之爱,以及属于这爱的事物以取代酒。因此,当世人读到汤或羹时,他们不会感知到汤或羹,而是想到尚未与良善结合的教义,因而想到它们被杂乱地堆放在一起。这表明天使的思维和感知是何性质和品质,也表明他们的思维和感知距离世人的何等遥远。如果世人在一种神圣状态下以同样的方式进行思考,如他在领圣餐时,感知到的是对主之爱,而不是饼,感知的是对邻之爱,而不是酒,那么他的思维和感知就像天使的;那时,天使们会越来越靠近他,直到最后他们能与他共享他们的思维,只要这个人同时处于良善。
“汤”或“羹”表示一个大杂烩,这一点也可从列王纪中关于先知门徒(sons of the prophets)和以利沙的阐述明显看出来:
以利沙又来到吉甲,那地正有饥荒,先知门徒坐在他面前,他对他的仆人说,你支起大锅,给先知门徒煮汤。有一个人出去到田野掐菜,遇见一棵野葡萄树,就从上头摘了一满兜野果子而来,切在汤锅中,因为他们不知道是什么东西;倒出来给众人吃。吃汤的时候,都喊叫说,神人啊,锅中有致死的毒物!他们就不能吃了。以利沙说,拿点面来。他把面撒在锅中,说,给子民倒出来;他们就吃了,锅中就无害了。(列王纪下4:38-41)
这段经文的内义完全不同于它的字义。“那地的饥荒”表示关于良善和真理的知识或认知的匮乏;“先知门徒”表示那些教导人的人;“汤”表示胡乱堆放在一起的记忆知识或事实;“面”表示从良善发展出来的真理,或从属天之物发展出来的属灵之物。因此,“以利沙把面撒在锅中,锅中就无害了”表示这种胡乱堆放或说混乱局面通过来自主圣言的属灵真理而得到纠正或解决;因为以利沙代表圣言方面的主。没有这种灵义,关于汤和它因面而改变的故事在最神圣的圣言中根本不值一提。和圣言中其余的神迹一样,这个神迹的出现也是为了代表这些事物,它们都隐藏着神性事物在里面。
3332.“于是雅各将饼和扁豆汤给了以扫”表示生活的良善具有真理的良善和教义的良善。“以扫”是指生活的良善;“饼”一般是指爱之良善,无论属天的还是属灵的,因而也是指真理的良善,因为这是属灵良善;“扁豆汤”是指教义的良善,因为“汤”表示教义的大杂烩,而“扁豆”表示其中的良善。雅各将它们给了以扫,在内义上表示这些良善通过雅各所代表的真理教义而来。
在最后这一节,这句话和接下来的话描述了真理和良善在正在重生的属灵人里面是如何发展的,即:他首先学习真理的教义,然后发展出对它们的情感,这就是教义的良善;接下来他通过洞察这些教义而被对它们所包含的真理的情感打动,这是真理之良善;最后他愿意照之生活,这是生活的良善。属灵人在经历重生时,以这种方式从真理的教义迈向生活的良善。但当他处于生活的良善时,秩序就颠倒过来,他从这良善看待真理的良善,从真理的良善看待教义的良善,从教义的良善看待真理的教义。由此可知,人如何从一个感官人变成属灵人的;当他变成属灵人的时,又是什么样,或具有什么品质。
那些仔细考虑这个问题的人能看出,这三种良善,即生活的良善,真理的良善和教义的良善彼此都不同。生活的良善是从意愿流出的;真理的良善是从理解力流出的;而教义的良善是从记忆知识流出的。教义则包含这三者在里面。
“扁豆”表示教义的良善,这一点从以下事实明显可知:小麦、大麦、豆子、扁豆、小米和粗麦(即斯佩耳特小麦)都是诸如饼所指的那类事物,只是种类不同。“饼”一般表示良善;因此,不同种类的良善由上述谷物和豆类来表示:更珍贵的良善种类由“小麦和大麦”来表示,不那么珍贵或较低级的良善种类由“豆子和扁豆”来表示;这一点也可从以西结书明显看出来:
你要为自己取小麦、大麦、豆子、扁豆、小米、粗麦,把它们装在一个器皿里,用来为自己做饼。(以西结书4:9, 12-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