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9.启16:19.“那大城裂为三段”表示取自圣言的真理教义的一切都消散了。这从“城”和“裂为三段”的含义清楚可知:“城”是指教义(对此,参看AE 223节);所指的是取自圣言的教义的一切,因为它被称为“大城”;所指的是真理的教义的一切,因为经上补充说“列族的城也都倒塌了”,这句话表示良善的教义的一切;因为教义既论述论及信的真理,也论述论及爱的良善;因此,我们才会说真理的教义和良善的教义。“裂为三段”是指消散。“裂为三段”之所以是指消散,是因为“三”表示全部或一切、完整和完全;当这些分裂时,随之而来的就是消散。“三”表示全部或一切、完整和完全,并论及真理(参看AE 532节)。以西结书(5:2)中“分为三部分”具有相同的含义。
(第八诫)
现在要解释十诫的第八诫,“不可作假见证”。“作假见证”在最接近字面的意义上表示通过诬告邻舍而说邻舍的谎言。但它在内义上表示称公义为不义,称不义为公义,并通过虚假来证实它;而它在至内在的意义上表示歪曲圣言的真理和良善,另一方面表示通过利用谬误、表象、虚构、错误应用的知识、诡辩等等确认教义的虚假来证明这虚假是真理。这些确认本身和由此产生的说服就是假见证,因为它们是假证词。由此可见,此处所指的,不仅是法官面前的假见证,而且还是在屈枉正直中使公义成为不义,使不义成为公义的法官自己,因为他和证人自己一样扮演了假证人的角色。这同样适用于凡使直看似曲,使曲看似直的人,以及凡歪曲圣言的真理,败坏圣言的良善的教会领袖。总之,对真理的一切歪曲,无论这真理是属灵的,还是道德的和文明的,若是出于一颗邪恶的心来做的,就是假见证。
1020.“列族的城也都倒塌了”表示取自圣言的良善教义的一切同样都消散了。这从“城”、“列族”和“倒塌”的含义清楚可知:“城”是指教义,如刚才所述;因此,“城”表示教义,或教义的一切。“列族”是指那些处于爱之良善的人,在抽象意义上是指良善(参看AE 175, 331, 625节)。“倒塌”是指消散,因为当城倒塌时,城就消亡了;当教义倒塌时,其真理就消散了。
(关于第八诫续)
当一个人不去作按道德和属灵意义来理解的假见证,避开并厌恶如罪的它们时,对真理的爱和对公义的爱就从主经由天堂流入。当一个人因此爱真理和公义时,他就是在爱主,因为主是真理本身和公义本身。当一个人爱真理和公义时,可以说真理和公义也在爱他,因为主爱他。因此,他的话语成为真理的话语,他的作为成为公义的作为。
1021.“大巴比伦在神面前被想起”表示到目前为止,所论述的是改革宗的教会及其毁灭;但接下来论述的是天主教的教会及其毁灭。这从“巴比伦”的含义清楚可知,“巴比伦”是指天主教的教会,因为“巴比伦”表示对利用教会的圣物统治天地的爱;这爱主要在天主教徒中间占主导地位。这些话的意思也是说,到目前为止,所论述的是改革宗的教会及其毁灭,这从上下文明显看出来。前文论述了龙和两只兽,描述了改革宗的教会及其毁灭;“七位天使倒七个小瓶”描述了它的毁灭,这可从启16:13清楚看出来。在下文,第17章以“骑在朱红色兽上的淫妇”描述了天主教的教会,第18章则描述了它的毁灭。由此清楚可知,“大巴比伦在神面前被想起”表示到目前为止,所论述的是改革宗的教会及其毁灭,接下来论述的是天主教的教会及其毁灭。
(第九诫)
现在要论述第九诫,即“不可贪恋邻舍的房屋”。有两种爱,一切欲望都从这两种爱中涌出,并源源不断地流出来,就像溪流从它们的源泉流出来一样。这些爱被称为世界之爱和自我之爱。欲望就是不断意愿的爱,因为凡一个人所爱的,他就不断贪恋。但欲望属于对邪恶的爱,而渴望和情感属于对良善的爱。由于世界之爱和自我之爱是一切欲望的源头,而这后两条诫命禁止一切恶欲,所以可推知,第九诫禁止从世界之爱流出的欲望,第十诫禁止从自我之爱流出的欲望。“不可贪恋邻舍的房屋”表示不可贪恋他的财物,一般来说这些财物就是财产和财富,不可通过邪恶的伎俩把它们据为己有。这种欲望属于世界之爱。
1022.“要把那盛自己烈怒的酒杯递给她”表示它通过可怕的邪恶之虚假毁灭。这从“杯”的含义清楚可知,“杯”是指来自地狱的虚假,也就是邪恶之虚假(对此,参看AE 960a节);由于表面上看,似乎是神为此发烈怒,所以它被称为“神烈怒的杯”,“烈”是由于虚假,“怒”是由于邪恶。因此,“把那杯递给她”表示毁灭,因为来自地狱的邪恶之虚假毁灭教会的一切良善和真理。“巴比伦”是指教会,这一点从接下来的两章明显看出来。
(第十诫)
不可贪恋(或渴望)邻舍的妻子、仆婢、牛驴。这些是追求人自己的东西的欲望,或说这些欲望延伸到人自己的东西,因为妻子、仆婢、牛驴在他家里;在一个人家里的事物在属灵的内义上表示他自己的东西;也就是说,“妻子”表示对属灵真理和良善的情感;“仆婢”表示服务于属灵之物的对理性真理和良善的情感;“牛驴”表示对属世良善和真理的情感。在圣言中,这些事物就表示这些情感。但由于贪恋和渴望这些情感是指意愿和贪恋或急切地渴望使一个人服从人自己的权柄和权威,所以可推知,对这些情感的欲望是指自我之爱的欲望,也就是对统治的爱的欲望,因为一个人由此使属于邻舍的东西变成他自己的。
由此可见,第九诫的欲望是世界之爱的欲望,第十诫的欲望是自我之爱的欲望。因为如前所述,一切欲望都属于爱;正是爱在贪恋。由于有两种邪恶的爱,即世界之爱和自我之爱,一切欲望都与这两种爱有关,所以可推知,第九诫的欲望与世界之爱有关,第十诫的欲望与自我之爱有关,尤其与对统治的爱有关。一切邪恶和由此而来的虚假都是从这两种爱中流出来的(可参看AE 159, 171, 394, 506, 517, 650d, 950, 951, 973, 982, 1010, 1016节; 《新耶路撒冷及其属天教义》,65–83节)。
1023.启16:20, 21.各海岛都逃避了,众山也不见了。又有大雹子,仿佛有一他连得重,从天上降在人身上;人因这雹灾就亵渎神;因为这雹灾极大。
“各海岛都逃避了”表示不再有任何信之真理(1024节);“众山也不见了”表示不再有任何爱之良善(1025节)。
“又有大雹子,仿佛有一他连得重,从天上降在人身上”表示在最大或最高程度上属地狱的虚假,它们摧毁了教会之人对真理的一切理解(1026节);“人因这雹灾就亵渎神”表示随之而来的对圣言的歪曲(1027节);“因为这雹灾极大”表示对真正真理的彻底摧毁(1028节)。
1024.启16:20.“各海岛都逃避了”表示不再有任何信之真理。这从“海岛”的含义清楚可知,“海岛”是指在属世人的真理方面的教会,属世人的真理被称为事实真理或科学真理,以及良善和真理的知识或认知(对此,参看AE 406节),在此它是指信之真理方面的教会,因为被称为信之真理的真理是属世人的真理;“各海岛都逃避了”表示不再有这些真理了。“海岛”之所以表示信之真理方面的教会,是因为海岛是被大海环绕的陆地,“陆地或地”表示教会,“海”表示属于属世人的总体上的认知能力或科学和知识。在圣言中,“海岛”也表示只拥有真理表象的外邦人中间的教会,真理的这些表象就是离真正的真理更远的真理。海岛之所以具有这种含义,是因为海岛与迦南地相距甚远,迦南地是坚实的陆地;迦南地表示处于真正真理的教会。
(总体上的十诫)
十诫被称为十句话或十条诫,因为“十”表示全部或一切;因此,十句话表示概括起来的圣言的一切,因而教会的一切。它们之所以是概括起来的圣言的一切和教会的一切,是因为每条诫命都包含三层内义在里面,每层意义都适合它自己的天堂,而天堂有三层。第一层意义是属灵-道德的意义,这层意义适合第一层或最低层天堂;第二层意义是属天-属灵的意义,这层意义适合第二层或中间天堂;第三层意义是神性-属天的意义,这层意义适合第三层或至内层天堂。包含在圣言中的一切事物,或一切最小细节也有三层内义;因为圣言来自主,主在圣言的至高事物中。它通过三层天堂依次被发送下来,甚至直到地上,因而适合每层天堂;因此,圣言也在每层天堂中,几乎与每位天使一起在它自己的意义中,并被他们天天阅读,或说每层天堂和具体的每位天使都拥有在适合的那层意义上的圣言;还有取自它的讲道,和在地上一样。
因为圣言是从显为太阳,并在天堂显为光的主发出的神性真理本身,因而是神性智慧。神性真理就是被称为圣灵的神性,因为它不仅从主发出,还光照人,并教导他,如论到圣灵所说的。由于圣言在从主下降的过程中,已经适合三层天堂,而三层天堂就像至内层通过居间层或媒介与最外层结合那样结合在一起,圣言的三层意义也是如此,所以很明显,圣言被赐下,是为了通过它,三层天堂可以彼此结合,天堂也可以与人类结合,字义被赐给人类,它是纯属世的,因而是其它三层意义的基础。十诫是概括起来的圣言的一切,这一点仅从前面所描述的这些诫命的三层意义就能看出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