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 | 收藏本站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详细内容 您现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文章中心 >>详细内容

从亚当到挪亚——上古教会的感知和余留

发布时间:2022-03-23  阅读:1200次

 

104.当今的人不知何为感知。它是一种内在的意识,独出于主,能分辨何为真理与良善。上古教会对此非常熟悉。天使的感知十分完善,凭着感知,他们能知到真理与良善,分辨什么是出于主,什么是出于自己,也能透过一个人靠近时的仪态,和出自他的一个念头,洞察他的品性。属灵之人缺感知,但有良知,死人连良知也没有。很多人不知何为良知,更不知何感知。

125.创世记 2:16. 耶和华神吩咐他说,园中各样的树,你可以随意吃. 随意吃园中各样的树表出于感知辨认何为良善与真理, 因为如前面所说, 象征感知。上古教会的人凭启示拥有真知, 因为他们能与主并天使交流, 也通过异象和异梦受教. 对他们来说, 这些是极喜乐之事. 他们从主获得持续的感知, 每当从记忆中想起什么事物, 他们能立时洞察它是否合乎真理与良善,若有错误浮现,他们不仅远离它,且视之为恐怖之物.

这也是天使的状态。然而,到后来, 对真理与良善的认知取代了上古教会的感知, 这些认知来源于先前的启示以及后来圣经给出的启示.

202.上古之人是属天之人,他们不仅不“吃分别善恶树”,亦即不通过感官和知识去了解信,甚至不触碰那树,亦即不通过感官和知识去思索信,免得从属天的生命落入属灵的生命,乃至不断堕落。属天的天使即是如此,其中那些更内在的甚至不提信,若他人提起信,他们将其领受为爱。当中的区别,只有他们自己明了。所以,凡有关于信的,他们皆理解力为爱。对信作推理,乃至将信知识化,他们就更加远离了。因为藉着爱,他们从主获得对良善与真理的理解力,凭此理解力,他们当下明了是与不是。
故此,当有人提说信,他们的回答就是简单的是或不是,因为他们从主拥有这份理解力。主说:“你们的话,是,就说是,不是,就说不是。若再多说,就是出于恶。”(马太福音5:37)即是此义。

370.创世记4:9. 耶和华对该隐说,你兄弟亚伯在哪里?他说,我不知道!我岂是看守我兄弟的吗?

“耶和华对该隐说”表某种内在直觉,该直觉给予他们有关仁或“兄弟亚伯”的提示。该隐回答:“我不知道!我岂是看守我兄弟的吗”表信视仁一文不值,不愿作它的仆人。所以,信完全拒绝仁的一切。他们的教义变得如此。

371.上古之人用“耶和华说”表感知,因为他们知道,主赐予他们感知的能力。只要爱是首要之事,这种直觉就持续存在。当对主之爱、因而对邻之爱消失了,直觉也就消失了。爱保有多少,直觉就保有多少。这种感知力是上古教会特有的,但当信从爱分离,如洪水后的人们,仁就通过信被赐下,于是良知便取而代之,它也会给予指示,只是方式不同。对此,蒙主怜悯,容后再述。当良知指示时,在圣言中同样表述为“耶和华说”,因为良心通过圣言所揭示的事以及源自它的认知形成;圣言说或指示,就是主在说。因此,当涉及良知或信的问题时,最为常见的表述就是“主说”,甚至当今也是这样。

460. 创世纪第五章主要论述上古教会的世代传承,几乎到大洪水时期。

461. 上古教会本身是属天的,就是被称为“人”,是“神的样式”(1节)。

462. 第二代教会不象上古教会那样属天,叫做“塞特”(2,3节)。

463. 第三代教会叫做“以挪士”(6节);第四代叫做“该南”(9节);第五代叫做“玛勒列”(12节);第六代叫做“雅列”(15节);第七代叫做“以诺”(18节);第八代叫做“玛土撒拉”(21节)。

464. 名为“以诺”的教会,被描述为通过上古教会被启示和感知到的东西构筑教义的教会,尽管这教义在当时没有用,但仍被保存下来,以备后世所用。这就是“以诺不在了,因为神将他取去”的含义(22-24节)。

465. 第九代教会叫做“拉麦”(25节)。

466. 第十代,即洪水后三个教会的母教会,是“挪亚”,它将被称为古教会(28,29节)。

467.“拉麦”表示不再拥有上古教会所享有的感知;“挪亚”表示一个新教会(29节)。

483.塞特、以挪士、该南、玛勒列、雅列、以诺、玛土撒拉、拉麦和挪亚,表示众多教会,其中第一个,也是最主要的一个被称为“人”。这些教会的主要特征是感知,是这个时期的教会之间的主要区别。关于感知,在此有必要提及的是,整个天堂,除了对善与真的感知外,没有别的东西。感知的性质难以描述,并且包含了数不清的差别,以至于没有哪两个社群的感知是相同的。感知也分为属和种。这些属数不胜数,每一属里的种也是如此。蒙主怜悯,这些事物容后再述。既然有数不清的属,每一属里面又有数不清的种,甚至每一种下面还有更数不清的亚种,那么显而易见,当今世界对属天属灵之事知道的何其少,他们甚至不知何为感知,即使被告知,也不相信它的存在。其它事也一样。

上古教会代表主的属天王国,在感知的属与种的各自变化方面也是。但由于如今没人知道何为感知,甚至不知其最一般的那一面,所以若陈述这些教会感知的属与种,必然显得奇怪和毫无意义。那时,他们分为家庭、宗族、民族,习惯在各自家庭、宗族内通婚,以便感知的属和种能够存在,并从父母获得,犹如天生性情的复制。这也是为何上古教会成员一起居于天堂。

492. 创世记5:5. 亚当共活了九百三十岁就死了。

如上所述,“日子”和“年”在此表时期和状态。

494.“ 亚当他死了” 表示这种感知不复存在。这从“死”的含义清楚可知,它意味着一切不再是曾经的样子,如启示录:

你要写信给撒狄教会的使者,说:“那有神的七灵和七星的,说:‘我知道你的行为,按名你是活的,其实是死的;你要警醒,坚固那剩下将要衰微的;因我见你的行为,在神面前,没有一样是完全的。(启示录3:1-2)

我必将生你的母亲赶到别国,并不是你们生的地方,你们必死在那里。(耶利米书22:26)

此处“母亲”是指教会。如前所述,教会在走下坡路,逐渐堕落衰败,丧失了最初的完美,这主要是由于遗传邪恶的加添,每一代父辈都在遗传的邪恶上加增邪恶。父母实际犯下的所有邪恶都获得某种内在本性,当此恶频繁复发时,就变成他们秉性的一部分,被加添到他们继承的诸恶上,并传给他们的子孙后代。通过这种方式,遗传之恶在后代中越来越庞大。谁都能从以下事实看出这一点,即孩子的邪恶倾向就象他们的父母和祖父母。

有人认为不存在什么遗传之恶,声称这些恶自亚当起便根植于我们里面,这种观点大错特错(313节)。事实上,人皆通过自己所犯的罪恶制造遗传之恶,并将其添加到他从其父母获得的诸恶中。这恶以此方式累积并存留在他所有的子孙后代中。它也不会减轻,除非被主重生。这是每个教会,包括上古教会堕落的主要原因。

 495.除非知道何为感知,否则就弄不清上古教会如何变得衰败,因为赋予教会的感知如今已不复存在。上古教会的感知在于:他们通过主直觉何为善与真,就象天使那样;与其说是对民间社会的善与真的感知,不如说是对源自爱主信主的善与真的感知它是人被其生活所确证的信仰告白,这告白清楚表明了感知的性质,以及它是否存在。

501.教会在时代进程中的接替顺序,以及正如所说的,一个从另一个生出的方式,类似于果实或果实里的种子。在它们中央或至内在部分,可以说有果实的果实或种子的种子。它们的外面一层是从它的里面的一层接受生命。从中间到外围,越外在的部分,其里面果实或种子的本质越少,直到最终到达果实或种子的终端,也就是表皮或外壳。或者如同大脑,至内在区域是被称为皮质的精微组织,灵魂由此并藉此发挥功能。从皮质按适当次序先发出较为精细的覆盖物,然后发出较为粗糙的覆盖物。之后就是被称为脑膜的普通覆盖物,再外边是更普通的覆盖物,最终到达最外围的覆盖物,也就是头骨。

 

    502.这三个教会,即亚当(Human )、塞特和以挪士构成上古教会。尽管如此,它们在直觉方面的完美程度却不同。在这些教会中,第一个教会的感知在后续教会中逐渐削弱,变得越来越一般,其变化的方式如同上面提到的果实或种子、大脑。完美在于清晰的感知,当感知变得越来越模糊和笼统时,这种完美就逐渐减弱。此时,模糊的感知代替清晰的感知,并此开始消失。

    503.上古教会的感知不仅在于感知何为善与真,还在于感知行善的欢喜快乐。若没有行善的欢喜快乐,感知就没有生命,欢喜快乐是感知的生命源头。爱及其衍生之信的生命,诸如上古教会所拥有的,是伴随着发挥作用而来的生命,也就是随着与用相伴的善与真而来的生命。主注入生命正是由于用、通过用、照着用。没有用的东西其中也没有生命,因为凡无用的皆被丢弃。在这方面,上古之人是主的样式,因此在感知上,他们也成为祂的形像。感知在于知道何为善与真,因而知道何为信的实质。若有爱在里面,谁都不满足于知道,还要行出善与真,也就是致力于用。

    504.创世记5:10-11 以挪士生该南之后,又活了八百一十五年;他生了众子和众女。以挪士共活了九百零五岁就死了。

    这里的日子和年数表时期和状态“众子和众女”,“众子”表真理,“众女”表良善。以及“他死了”表这种感知不复存在。

505.如前所述,以挪士是第三个教会,仍是上古教会之一。但不如“塞特”教会那么属天,因而感知稍逊。反过来,被称为“塞特”的教会又不如被称为“”的母教会那么属天和有觉知。构成上古教会的这三个教会,相对于后续教会而言,是果实的核或种子,而后续教会比较象它们的膜。

506. 创世记5:12.该南活到七十岁,生了玛勒列。玛勒列活到六十五岁,生了雅列。雅列活到一百六十二岁,生了以诺。以诺活到六十五岁,生了玛土撒拉。以诺生玛土撒拉之后,与神同行三百年;他生了众子和众女。

“该南”表第四个教会,“玛勒列”是第五个,雅列”是第六个,“以诺”是第七个,玛土撒拉”表第八个。

509. 在此只需留意:一切细节皆的状态有关。具体的年岁并非指某个人的寿命,而是指教会的时期和状态。

511.因为感知减弱,从原本非常清晰或明确日益变得一般或模糊,所以爱或用的生活也减弱了。因为爱或用的生活如何,感知就如何。由善而知真是属天的。属被称为“玛勒列”的教会之人的生命乃是这样:他们更热衷于从真理获得乐趣,而不是从用的形式中得到欢乐。

  518. 创世记5:22.以诺生玛土撒拉之后,与神同行三百年;他生了众子和众女。

“与神同行”表关于信的教义。“他生了众子和众女”表关于真理与良善的教义事务。

519.那时有这样一些人,他们通过上古教会及后续教会所觉察到的事物构筑教义,以这些教义为准绳来认识何为善与真。这种人被称为“以诺”。“以诺与神同行”便是此意;他们也这样称呼其教义;因为教义同样以表教导的“以诺”之名来表示。从“行”(walking)这个词的含义,以及他被说成“与神”同行,而不是“与耶和华同行”的事实同样明显看出这一点:“与神同行”是指照信的教义来教导和生活;“与耶和华同行”则指活出爱的生活。“行”是用来表示“生活”的常见表达方式,正如“行在律法中”、“行在律例中”、“行在真理中”。准确地说,“行”是指关乎真理,因而关乎信或信之教义的道路。从下列经文可在某种程度上明白“行”(walking)在圣言中的含义。弥迦书:

世人哪,耶和华已指示你何为善,他向你所要的是什么呢?只要你行公义,好怜悯,存谦卑的心,与你的神同行(walking with your God)。(弥迦书6:8)

这里的“与神同行”表照此处所提出的要求生活。然而,此处论及“与神”(with God)所用的词,与论及以诺时表示“与神”(from with God)所用的词不同,这种表述容易引起歧义。诗篇:

祢救护我的脚不跌倒,使我在生命的光中行在神面前。(诗篇56:13)

“行在神面前”就是行在信的真理中,这真理就是“生命的光”。同样在以赛亚书:

在黑暗中行走的百姓看见了大光。(以赛亚9:2)

所以主藉着摩西说:

我要在你们中间行走,作你们的神,你们要作我的子民。(利未记26:12)

这表示他们当照律法的教导生活。

他们要将它们(骸骨)抛散在日头、月亮和天上众星之下,就是他们从前所喜爱、所侍奉、所随从、所求问的。(耶利米书8:2)

此处对爱的事物和信的事物作了明显区分:爱的事物用“喜爱和侍奉”来表述,信的事物则用“随从和求问”来表述。所有先知书中的用词都十分精准,不能随意用其它词替代。但在圣言中,“与耶和华同行”或“在耶和华面前”表活出仁爱的生活。

  520. 创世记5:23,24.以诺共活了三百六十五岁。以诺与神同行,神将他取去,他就不在了。

“以诺共活了三百六十五岁”表他们很少。“以诺与神同行”,如前所述,表关于信的教义。“神将他取去,他就不在了”表教义被保存,以备后世所用。

521.“神将他取去,他就不在世了”表教义被保存,以备后世所用。关于以诺,如前所述,上古教会所感知到的东西,被他转变成教义,那时的教会是不允许这种事的。因为通过感知而知道的东西完全不同于通过教义学到的东西。拥有感知的人没必要通过制定教义的途径学习他们早已知道的东西。举例说明,某人已经知道怎样清晰地思维了,就没必要学习如何思考的规则。倘若他这么做,其清晰思维的能力就会丧失,正如发生在那些被掩埋于纯粹的唯理智论灰尘中的人那样。对于通过感知获取知识者,主许他们通过内在渠道认识何为善与真,而对于通过教义学习者,则许他们通过外在渠道,也就是身体感官认识善与真。二者之别犹如光暗之别。而且,属天之人的感知决非笔墨所能形容,因为他们能进入至微细节处,并根据状态和伴随的环境随机应变。由于已经预见上古教会的感知会丧失,随后人们将通过教义学习何为真与善,也就是说,他们将藉着暗来就光,所以这里说“神将他取去”,也就是说,神保存这教义,以备后世所用。

    522.那些被称为“以诺”者所拥有的感知,其状态和性质也为我所知,那是一种笼统的、模糊的直觉,并不清晰,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心智所聚焦的,是自身之外的教义问题。以至于完美性降低,智慧与聪明的完美程度也随之降低。

    526.创世记5:28 拉麦活到一百八十二岁,生了一个儿子。

    “拉麦”在此表第九个教会,该教会对真与善的感知如此笼统和模糊,以至于几乎荡然无存,因此它是一个荒废的教会;“一个儿子”表示一个新教会的兴起。

    527.“拉麦”所表示的教会对真与善的感知如此笼统和模糊,以至于几乎荡然无存,因此它是一个荒废的教会,这一点从上下文清楚可知,因为下一节经文就有对它的描述。前一章的“拉麦”与这里的“拉麦”意思差不多,都表荒废(参阅第四章的18-19,23-24节)。生他的那位所取的名字也几乎一样,叫“玛土撒利”。因此,这些名字用来表示几近相同的事物,“玛土撒利”和“玛土撒拉”都意味着快要死亡的东西,而“拉麦”则意味着已被毁灭的东西。

    532. 创世记5:30-31. 拉麦生挪亚之后,又活了五百九十五年;他生了众子和众女。拉麦共活了七百七十七岁就死了。

如前所述,“拉麦”表荒废的教会。“众子和众女”表这样一个教会的孕育和诞生。

536.前文频繁提及的大洪水前教会所拥有的感知,如今却成了完全不为人知的东西,有些人对它毫不知情,以至于认为感知是一种持续的启示,或人里面与生俱来的东西。有的以为它纯粹是臆造的想像,还有的以为是其它什么东西。但无论他们怎么想,事实都是,感知为属天本身,主将它赐给那些拥有爱之信(faith of love)者,而且感知以变化无穷的形式遍及整个天堂。为了让人们对感知有所了解,蒙主慈悲,将在后文描述如天堂里那样的各种直觉的性质。

584.创世记6:5. 耶和华见人在地上的罪恶增多,终日心里所思想的幻想尽都是恶。

“耶和华见人在地上的罪恶增多”表对良善的意愿开始消失。“终日心里所思想的幻想尽都是恶”表没有对真与善的直觉。

585.“人在地上的罪恶增多” 表对良善的意愿开始消失。这从前文有关意愿不复存在,只有恶欲的阐述,以及“人在地上”的含义清楚可知。从字面上看,“地”是指人类所在的地方,从内义上看,则是爱所在的地方。因为爱要么存于意愿,要么存于恶欲,所以“地”表人的意愿本身。事实上,人之为人正是由于意愿而非认识和理解,因为认识和理解是从意愿流出的。非从意愿流出之物,人并不想认识和理解。诚然,即便他在说或做非他所愿的某事,仍有某种意愿之物存在,只是它与主导他的言语或行为相距甚远罢了。迦南陆地,或圣地表爱,因而表属天之人的意愿,这一点可从圣言中的很多经文得以证实;同样,不同民族所居之地表他们的爱,这爱通常是我欲和物欲。由此表明,“人在地上的罪恶”表人的属世之恶,这恶居于意愿,经上说已“增多”,因为人的属世之恶还没有变得那么糟糕(尽管他们的意图都是自私的),他们不祝福他人。然而,“终日心里所思想的幻想”则意味着彻底变坏。

586.“终日心里所思想的幻想尽都是恶”表没有对真与善的感知。如前所述,原因在于,他们将信之教义浸没于自己肮脏污秽的欲望。一旦这种情况发生,一切感知就会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可怕的信念,即坚固而又致命的幻觉,这幻觉也导致了他们的灭绝和窒息。“终日心里所思想”就是指这种致命的信念。但没有“思想”(thoughts)的幻想是指我欲之恶,或恶欲,如下面第8章,挪亚献上燔祭后,耶和华说:

我不再因人的缘故咒诅地,因为人从小时开始心中所思想的幻想都是邪恶的。(创世记8:21)

“幻想”就是人自己发明并相信的东西,如哈巴谷书:

雕刻的偶像,人将它刻出来,有什么益处呢?铸造的偶像,就是虚谎的师傅;制造者倚靠这哑巴偶像有什么益处呢?(哈巴谷2:18)

“雕刻的偶像”表由自我所孕育和孵化的观念产生的谬念。“制造者”是指使自己确信的人,“偶像”指的就是他。以赛亚书:

你们把事颠倒了,岂可看窑匠如泥吗?被制作的物岂可论制作物的说,他没有制作我?或他幻想的制成物岂可论雕像制造者说,没有聪明?(以赛亚29:16)

 此处“幻想”表源于自我的想法和由此产生的谬念。一般来说,“幻想”是指人从内心或意愿所捏造的东西,以及从思维或信念所捏造的东西,如诗篇:

耶和华知道我们的幻想,思念我们不过是尘土。(诗篇103:14)

在我领他到这陆地以先,他今日所作的幻想我都知道了。(申命记31:21)

560.在继续之前,必须提一下大洪水前教会的情况。总的来说,它和后来的教会一样,如主降世之前的犹太教会和之后的基督教会,也就是说,人们败坏和玷污了真正的信之认知。具体到大洪水前教会成员来说,随着时间推移,他们逐渐孕育可怕的信念,并将信的善与真浸没于污秽的欲望中,到了几乎没有任何余留存在的地步。一旦进入这种状态,他们就将自己窒息而死,因为没有余留,没人可以存活。事实上,如前所述,正是余留使得人的生命优于兽类。人通过余留,即通过主经由余留才得以为人,知道何为善与真,反思各种问题,从而思考和推理。唯有余留包含属灵属天的生命。

562.大洪水前的人最终没有任何余留,他们已是这种秉性,对发生在他们身上或进入其脑海的所有事物都充满可怕与可憎的信念,根本不会从中退出,因为他们有最强烈的我欲,以为自己是神,凡他们所想的都是神圣的。之前之后的人从未有过这种信念,它是致命的,令人窒息,所以在来生(灵界),这些人不能与其他精灵在一起,倘若他们在场,会将自己最固执的信念注入到其他精灵里面,从而夺走他们所有的思考能力。蒙主慈悲,这些事以及其它问题容后再述。

563.一旦这种信念将人掌控,就会象胶水一样,紧紧粘住原本要作为余留的良善与真理,结果,余留再也无法被储存起来;已储存的那些毫无用处。因此,当这样的信念达到顶点时,他们就自取灭亡,被大洪水淹没。所以,他们的灭绝好比一场洪水,按照上古之人的习惯,也被描述为“大洪水”。

565.“人”表那时的人类,尤指邪恶或堕落的种族。这一点从随后的经文清楚可知:

    人既属乎血肉,我的灵就不永远责备他(3节);人在地上的罪恶增多,终日所思想的尽都是恶(5节);我要从土地上除灭我造的人(7节)。

    凡爬在地上有血肉的都死了;凡鼻孔有灵生命气息的人也都死了。(创世记7:21-22)

    至于人,前文已说明,唯独主是人,每个属天之人或属天教会都凭着祂而被称为人。因此,所有其它教会被称为人,每个人也被称为人,无论信仰如何,从而将人与兽区分开。但除非凭借主的余留,否则人仍不是人,与兽无异。事实上,人之所以被称为人就在于余留;即便最邪恶的人也能凭主的余留获得人的称谓。若没有余留,人决不是人,完全就是野兽。

571.当人将信之真理浸没于自己疯狂的欲望时,就亵渎了真理,并丧失自己的余留,尽管这余留仍存留在他们身上,却无法被带出来。因为一旦呈现出来,它们会再次被那些早被亵渎的东西所玷污。因为对圣言的亵渎会产生硬皮,它会导致堵塞,并吸收构成余留的良善与真理。因此,要让人谨防亵渎圣言,它包含内有生命的永恒真理,受虚假的设想影响之人并不相信它们就是真理。

    572.创世记6:3 耶和华说:“我的灵就不永远责备人,因他属乎血肉,然而他的日子还可到一百二十年。”

    “耶和华说:我的灵就不永远责备人”是指人不再被如此引领;“因他属乎血肉”表示因他已变成肉体的;“他的日子还可到一百二十年”是指人当有信的余留。这也是预言将来的教会。

    575.“他的日子还可到一百二十年”表人当有信的余留。前几节(创世记5:3-4)说明了“日子”和“年”表时间和状态,上古之人表教会状态和状态的变化,这些状态及其变化用各种不同的数字来估算,但这种准确估算教会事物的天性如今已完全丧失了。同样,没人能理解这里出现的年数的意义,除非知道隐藏在1到12等每个数字里面的含义。这清楚表明,它们象征某种奥秘或其它东西,因为“人的日子还可到一百二十年”这句经文与前面的自相矛盾。他们也不是真的活到一百二十年,这一点从第11章有关大洪水后之人的说明清楚看出来,即闪生亚法撒之后,又活了500年,亚法撒生沙拉之后,又活了403年,沙拉生希伯之后,也活了403年,希伯生法勒之后,又活了430年。创世记9章28节说到,洪水以后,挪亚又活了350等等。然而,数字120所象征的意义仅从10和12这两个数字就能清楚看出来,因为120就是10乘12,它表示信的余留。在圣言中,数字十和十分之一均象征和代表被主保存于内在人中的余留。由于这些余留唯独属于主,所以它们是神圣的。数字12表示信,即完全属于信的所有事物。所以120这个复合数表信的余留。

579.对于此处论及的大洪水前的人类来说,余留极其稀少,几乎荡然无存。蒙主慈悲,这一点从随后讨论的问题清楚可知。因为他们当中的余留不可能被保存下来,所以在此预言了当有余留、名为挪亚的新教会。蒙主慈悲,这一点也将在后文予以阐述。

594.“连人和走兽,并爬行物”指凡属意愿之物都会毁灭他。这一点从“人”、“走兽”和“爬行物”的含义清楚可知。人之所以为人唯独凭借意愿与觉知,正是它们使人区别于动物。人在其它方面与动物极其相似。对于那些年代的人来说,所有向善的意愿和所有对真理的觉知都消亡了。疯狂的欲望取代了向善的意愿,疯狂的幻想取代了对真理的觉知,这些幻想和欲望混在一起。可以说,他们就这样摧毁了自己的余留,所以等待他们的只有灭亡。从前面有关走兽和爬行物的阐述清楚可知,凡属意愿之物皆被称为“走兽和爬行物”。然而,鉴于此处所探讨之人的秉性,“走”并非表善情,而是表恶情,即恶欲,“爬行物”表肉体和感官的快乐。

628.这段经文的内义是:教会所在之地的每个人,无论是谁,都“败坏了行为”,以致他不理解真理,因为人人都变成肉体的了,不但包括前节所论到的那些人,还包括本节,尤其下节所论到的那些被称为挪亚的人,因为他们在重生前也是这样的。之所以先提及这些事,是因为下面几节就论到他们的重生。而且,由于教会只剩下极少的人,故现在用的是“神”这个名,而不是“耶和华”。本节经文的意思是无丝毫真理存留,下节就说到无丝毫良善存留,除了存在于被称为“挪亚”之人所拥有的余留中的良善(因为没有余留就没有重生),以及他们所知道的教义之外。然而,对真理的觉知没有了,因为这觉知只存在于对良善的意愿所在之处。没有意愿,就没有觉知,意愿的性质决定了觉知的性质。绝大多数上古之人由于爱主而拥有对良善的意愿,并由此拥有对真理的觉知,但这觉知随同意愿一起完全消失了。尽管如此,某种理性真理和属世良善仍存留在那些被称为挪亚的人身上,所以,他们还能被重生。

635.前节和本节经文表示,在大洪水之前的教会末期,对真理的觉知和对良善的意愿都消失了。大洪水前的人都充满可怖的信念和污秽的欲望,以至于那些良善和真理踪迹全无。但那些被称为“挪亚”之人尚有余留,然而这些余留无法产生属觉知和意愿之物,而只能产生理性真理和属世良善。因为余留的运行取决于人的秉性。这些人能通过余留得以重生。信念不会阻止或吞没主藉着余留的运行,但信念,或根深蒂固的虚假原则会妨碍所有这类运行。除非它们事先被根除,否则人不可能得以重生。

上一篇:关于圣餐(下)

下一篇:关于圣餐(中)

  栏目导航  
最后的审判(遗作)(43)
最后的审判(遗作)(42)
最后的审判(遗作)(41)
第一卷(1—7)
第一卷(8—9)
第一卷(10—15)
第一卷(16—21)
《新耶路撒冷教义》全文下载
新耶路撒冷教义之主篇
新耶路撒冷教义之信仰篇
新耶路撒冷教义之圣经篇
新耶路撒冷教义之生活篇
《最后的审判》目录
《最后的审判》全文下载
 
首页 | 著作简介 | 主要著作 | 四部福音书注解 | 研究文集 | 要理问答 | 生平经历 | 音频资料 | 视频资料 | 我要留言 | 联系我们
 
联系人:一滴水 联系方式:13563498755  微信号:ljh13563498755  电子邮件:ljh13563498755@163.com
史威登堡著作中文网版权所有 © 2010-2020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