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 | 收藏本站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详细内容 您现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文章中心 >>详细内容

新耶路撒冷及其属天教义(重生—17)

发布时间:2025-09-21  阅读:8次
 

祷告:主耶稣,我们在天上的父,您教导我们,当人重生,从旧人变为新人时,这一过程并非瞬间完成,而是要历经多年,事实上,甚至贯穿人的整个一生,直到临终。因为他的贪恋必须被根除,对天堂的情感必须被植入,并且他必须被赋予之前从未拥有,甚至几乎前所未闻的生命。每一个走在重生之路上的人都在经历全新而未知的状态,等待他的,是既艰难,又充满希望和欣喜的生命历程。主啊,我们愿意跟随您,愿意接受您为我们所预备的一切,因为唯有这条道路,才是永生的道路。愿主永远引领我们,阿们!

新耶路撒冷及其属天教义

NJHD分享-重生17

感官层,就是属世人的最低层,如今不会重生,但人会被提升到它之上(7442)。所有重生的人都实际从感官层被提升到天堂之光(6183, 6454)。感官人的性质和特征,可参看前面的摘录(50)

人通过进入他所拥有的良善与真理的知识的流注而重生(4096, 4097, 4364)。当人重生时,他通过居间的良善和真理被引入纯正的良善和真理,然后居间的良善和真理被遗弃,纯正的良善和真理取而代之(3665, 3686, 3690, 3974, 4063, 4067, 4145)。这时,另一种秩序被引入良善和真理当中(4250, 4251, 9931, 10303)

7442.“并且埃及人的各家和他们所住的地,都要满了讨厌的苍蝇”表示恶毒的虚假将占据属世心智的一切事物。必须简要说明这个观念,即:属世心智的内层部分将被由存在于该心智最外在部分中的邪恶所产生的虚假占据。从主经由天堂流入人里面的事物流入他的内层部分,并蔓延至最低层或最外层,在那里以可感觉的形式呈现给人。因此,它们向下流入感官层,并通过感官层流入身体部位。如果感官层充满基于幻觉和表象的错误观念,尤其充满基于虚假的错误观念,那么所流入的真理就在那里变成类似观念,因为它们在那里照着强加于它们的形式而被接受。真理变成虚假到何等程度,作为真理通道的心智内层部分就被关闭到何等程度。最终这个开口只够容纳最少量的流注,以赋予此人进行推理并利用虚假为邪恶辩护的能力。

由于这就是人的情况,所以当他正在重生时,他的属世层必须重生至感官层;事实上,除非感官层重生,否则就没有对真理和良善的接受,因为如前所述,所流入的真理在那里被败坏,在这种情况下,内层部分被关闭。因此,当外层部分被重生时,整个人就被重生了。这就是主在给彼得洗脚时,对他所说那些话的意思:

西门彼得说,主啊,不但我的脚,连手和头也要洗!耶稣对他说,凡洗过澡的人,只要把脚一洗,全身就干净了。(约翰福音13:9-10)

“脚”表示属世事物或形成属世层的部分;“洗”表示洁净;“手”表示属世层的内层部分;“头”表示属灵事物或形成属世层的部分。由此明显可知“凡洗过澡的人,只要把脚一洗,全身就干净了”表示什么,即:当形成属世层的外层部分重生时,一个人就重生了。因此,当人甚至在属世层方面也重生了时,在属世层的一切就都服从于更内层。当更内层的事物进入时,它们就会流入属世层作为包含它们的总体器皿的形像中,此人通过这些形像而意识到它们。当人的情况是这样时,他会明显感觉到对信之真理的情感和对仁之良善的情感。

不过,感官层本身,也就是属世层的最低层很难被重生,因为它充满由尘世、肉体和世俗事物所形成的物质观念。因此,正在重生的人,尤其如今正在重生的人,不会经历感官层的重生,只经历紧邻它之上的属世层的重生;当他思想信之真理和良善时,主将他从感官层提升至属世层。正在被主重生的人被赋予从感官层被提升的能力。

6183.“你要带我出埃及表示以便有一个从记忆知识当中的提升。必须简要说一说什么叫从记忆知识当中提升。属世层的重生通过属灵生命从主经由内在人逐渐灌输到居于属世层的记忆知识实现。这种灌输就是本章所论述的主题。不过,一旦这个人重生至此,并且是那种能进一步重生的人,那么他就从外层属世层被提升至内层属世层,而内层属世层在内在人的直接掌控之下。但是,如果他不是这种人,那么他的属灵生命便在外层属世层中。这种提升通过从感官印象和记忆知识当中退出,因而通过提升在它们之上而实现;然后此人便进入内层思维和情感的状态,因而从内在被提入天堂。达到这种状态的人便处于内在教会,而那些只达到第一个状态的人则处于外在教会。后者由雅各来代表,而前者则由以色列来代表。因此,为使雅各能成为以色列,因而使作为以色列的他能由此代表存在于内层属世层,因而存在于内在属灵教会中的属灵良善,雅各才说了这些话。

6454.“赫人以弗仑田间的”表示然而,能变得清晰之物。“田”是指教会;“赫人以弗仑”是指那些能接受真理与良善的人,因而是指那些信之模糊能变得清晰的人。其中的情形是这样:与存在于内层属世层中的事物,尤其与存在于理性层中的事物相比,凡存在于属世层,尤其存在于外层属世层中的事物都是模糊的。不过,这种模糊能以两种方式变得清晰:其一,外层事物变得顺从于内层事物,由此与它们相一致;其二,此人能从外层事物被提升至内层事物,从而通过内层事物来看外层事物。第二种方式对那些处于教会内在的人来说,是可能的;第一种方式对那些处于教会外在的人来说是可能的;但是,如果他们不被主重生,这两种方式哪一种都行不通。由此可见,“这种模糊能变得清晰”是什么意思。

3686.“以扫就看出迦南的女儿在他父亲以撒眼中为恶”表示主的预见和规定,在此之前与属世良善结合的对那真理的情感将无助于结合。“看出”是指预见并规定;“以扫”是指属世层的神性良善方面的主;“迦南的女儿”,即此处赫的女儿,是指对来自非纯正源头的真理的情感;“在他父亲以撒眼中为恶”是指无助于结合,即无助于通过属世层的良善,也就是“以扫”,与理性层的良善,也就是“以撒”的结合。由此明显可知,这些话表示主的预见和规定,即:对那真理的情感因来自非纯正的源头而将无助于结合。至于此处是何情形,这可从2627章的解释看出来:26:34-35论述了赫的女子,以扫从中为自己娶了一个女人;27:46论到雅各说,他不可从迦南(即赫)女子中为自己娶一个女人。“迦南女子”在此之所以表示对来自非纯正源头的真理的情感,而前面“迦南女子”表示对虚假和邪恶的情感,是因为迦南地的赫人属于外邦人的教会,不像那里的其它民族,如迦南人、亚摩利人、比利洗人那样如此受虚假和邪恶影响。这也是为何那里的赫人代表主在外邦人当中的属灵教会。

存在于大洪水之前的属天的上古教会就在迦南地;存在于大洪水之后的古教会也在那地,还在其它许多国家。下面的事就是这样发生的,即:那地的所有民族,以及那里所有的地区和所有的河流都变成了代表,因为属天的上古之人通过他们所看到的一切物体感知诸如属于主国度的那类事物,因而也通过那地的地区与河流去感知。他们的时代过后,这些代表在古教会幸存下来,包括那地的各个地方的代表。此外,古教会的圣言也包含地名,这些地名由于同样的原因也是代表;他们的时代之后的圣言被称为摩西五经和先知书,也包含它们。这就是为何亚伯拉罕被吩咐去那里,并得到应许,他的后代必拥有那地。作出这样的应许不是因为他们比其它民族更好,因为他们是最坏的。作出这样的应许是为了代表性教会可以通过他们建立;在代表性教会中,注意力不要投向代表的人或地方本身,而是要投向被代表的实际事物;因此,这也是为了上古教会和古教会所用的名字可以保存下来。

3974.“请你把(我的)女眷给我”表示对真理的情感属于属世层,“孩子”表示如由这些情感所生的真理所做的那样。“女眷”(femaleswomenfolk)或“妻子”或“女人”是指对真理的情感,他的妻子或女人“利亚”是指对外在真理的情感,“拉结”是指对内在真理的情感;“孩子”是指由这些情感所生的真理;因为“儿子”表示真理,由这些女眷所生的孩子表示源于这些情感的真理。古人有这样一条规矩:给奴仆的女人属于他们所服侍的主人,他们所生的孩子也是,这一点明显可见于摩西五经:

你若买希伯来人作奴仆,他必服事你六年,第七年他可以自由,白白地出去。他主人若给他妻子,妻子给他生了儿子或女儿,妻子和儿女要归主人,他要独自出去。(出埃及记21:2, 4

由于这也是古教会的一条规矩,因而为拉班所知,所以他索要雅各的女眷和孩子,这一点明显可见于下一章:

拉班对雅各说,这女儿是我的女儿,这儿子是我的儿子,这羊群也是我的羊群;凡你所看见的都是我的。(创世记31:43);

雅各知道这个规矩,所以他才对拉班说“请你把我的女眷和孩子给我”。如所引用摩西五经的章节所说的这个规矩就代表了内在人或理性人的权利,即它有权得到外在人或属世人的良善与真理。因为奴仆代表属世人的真理,就是诸如纯正真理被注入之前,起初所存在的那种真理。起初所获得的真理并非真理,只是表面上看似真理。尽管如此,它仍作为借以引入纯正真理与良善的方法而服务。因此,一旦良善与真理通过起初获得的真理,也就是通过它所提供的服务而被注入,它就会被抛弃;而以这种方式所获得的纯正良善与真理则保留下来。正是由于这种代表的缘故,关于奴仆的这条律法才会被制定。

不过,至于雅各,他不是被买来的奴仆,乃是比拉班出身还要高贵的人。他本人,也就是说雅各,通过自己所提供的服务买了拉班的女儿,因而也买了她们所生的孩子;这些人是他的工价。所以,拉班对他们的想法是不正确的。另外,“希伯来奴仆”表示服务于引入纯正良善与真理的真理,他的“妻子或女人”表示对属世良善的情感。但雅各的地位不同于奴仆的。雅各代表属世真理的良善,他的“女眷或妻子”则表示对真理的情感。拉班所代表的,也不同于上述关于希伯来奴仆律法中的主人所代表的。也就是说,他不代表理性层,而是代表旁系良善,旁系良善具有这样的性质:它并非纯正的良善,只是表面上看似纯正,是用来服务于引入真理的,这些真理因此是雅各的。

诚然,极少有人理解此处所陈述的细节,因为很少有人知道何为属世层的真理与良善,而它们不同于理性层的真理与良善。人们更不知道并不纯正、只是表面上看似纯正的良善与真理可服务于引入纯正的良善与真理,尤其在重生之初。尽管如此,由于这些细节就包含在这些话的内义中,也包含在接下来关于拉班羊群的那些话的内义中,而雅各就是从拉班的羊群中为自己获得羊群的,所以它们不应该被默然忽略过去。或许有些人理解它们。凡强烈渴望知道这类事,也就是处于对属灵的良善与真理的情感之人都会在这类问题上得到光照。

4063.“雅各听见拉班的儿子们有话说”表示属于“拉班”所表良善的真理,相对于主由此在属世层中所获得的良善而言,是何性质。“儿子”是指真理;“拉班”是指来自共同家族的旁系良善,因而是指诸如服务于引入纯正良善与真理的那类良善,在此是指已提供如此服务的良善,因为所论述的主题是它的分离。“雅各听见的话”在内义上就表明相对于主在属世层中所获得的良善而言,这类真理的性质。这一点从接下来的话可以看出来,因为它们都是愤怒的话,拉班的儿子声称雅各把他们父亲所有的都夺了去,并且雅各见拉班的脸色不如从前。“雅各”代表主的属世层,在前一章代表其中的真理之良善

从前一章的阐述和说明可以看出,“拉班”所表示的良善相对于“雅各”所代表的真理之良善是何情形。我们可通过人重生的状态进一步说明这一点,就代表意义而言,人重生的状态也是此处所论述的主题。当人正在重生时,主将他保守在一种居间类型的良善中。这种良善是为引入纯正的良善与真理而服务的;不过,一旦这些良善与真理被引入,这居间良善就与它们分离。凡对重生和新人有所了解的人,都能明白,新人完全不同于旧人;因为新人拥有对属灵和属天事物的情感,这些构成其快乐和幸福的感觉;而旧人拥有对世俗和尘世事物的情感,这些构成其快乐和愉悦的感觉。所以,新人关注天上的目的,而旧人关注世上的目的。由此明显可知,新人完全不同并迥异于旧人。

为了将人从旧人的状态引入新人的状态,人必须脱去对世界的贪恋,披上对天堂的情感。这一过程通过无数手段实现,这些手段唯有主知道,其中许多手段,主也会让天使知道,但只有极少数手段为世人所知。尽管如此,所有这些手段,无论总体还是细节,都在圣言的内义中被揭示出来。因此,当人从旧人变为新人时,也就是当他重生时,这一过程并非如有些人所想的那样瞬间完成,而是要历经多年。事实上,这个过程甚至贯穿人的整个一生,直到临终。因为他的贪恋必须被根除,对天堂的情感必须被植入,并且他必须被赋予之前从未拥有,甚至几乎前所未闻的生命。因此,既然他的生命状态必须被大幅度地改变,那么他就必须长期被保持在一种居间良善中,这种良善既具有对世界的情感,也具有对天堂的情感。他若不被保持在居间良善中,绝不会允许天上的良善与真理进入他自己里面。

这种居间良善就是“拉班及其羊群”所表示的。不过,人只是在这居间良善提供具体功用期间被保持在它里面。一旦完成服务,它就被分离出去。这种分离就是本章所论述的主题。这居间良善的存在,以及它提供其功用之后的分离,可通过每个人从小到老所经历的状态变化来说明。众所周知,在生命的每个阶段,如婴儿期,童年期,青少年时期,成年期和老年期,人的状态各不相同。人们也都知道,当人进入少年时期的状态时,他便脱去婴幼儿时期的状态,扔掉它的玩具;当进入青年时期的状态时,他会脱去少年时期的状态;当进入成年状态时,反过来又脱去青年时期的状态;最后当进入老年状态时,他又脱去成年的状态。人若认真思考一下,还能意识到,生命的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快乐,并且他藉着这些快乐通过连续阶段被引入下一个阶段的快乐;这些快乐服务于这一目的:把他带入下一个阶段,直到最终他被带入老年的聪明和智慧的快乐中。

由此明显可知,当披上一种新的生命状态时,之前的事物总是被抛在身后。不过,这个比方只能说明这一点:快乐仅仅是手段,当人进入下一个状态时,它们就被抛在身后。而在人重生期间,他的状态变得完全不同于他之前的状态;主不是以任何属世的方式,而是以一种超自然的方式将他引向这种状态。若非藉着唯独主所提供的重生手段或媒介,因而通过所提到的居间良善,谁也达不到这种状态。一旦他被带入这种状态,也就是说,在这种状态下,他不再以世俗、尘世和肉体的事物为目的,而是以天上的事物为目的,那么这居间良善就被分离出去。以某种事物为目的,就意味着爱这种事物超过其它任何事物。

4067.“看哪,向他不如从前了”表示对“雅各”所表良善的状态完全改变了;然而没有任何东西从那良善那里被夺走,除了与居间良善的结合外,它(即“雅各”所表之良善)所拥有的是它以前就拥有的。这一点从以下事实可以看出来:“向他不如从前了”表示对雅各,也就是“雅各”所表示的良善的状态完全改变了;这一点从前文也可以看出来,因为没有任何东西从拉班,也就是从“拉班”所表示的良善那里得来。相反,它所拥有的是它以前就拥有的。

为使人们能理解良善与真理以哪种方式存在于人里面,必须揭示某些几乎不为人知的事。的确,人们知道并承认一切良善和一切真理皆来自主;有些人还承认流注的存在,然而,这流注的性质却不为人知。由于这种无知,至少人们不会发自内心承认这一真理:人的周围有灵人和天使,他的内在人就居于他们中间,并由此被主统管;即便在谈到这一真理时,人们也几乎不相信它。来世有无数社群,这些社群被主照着良善与真理的一切属而有序排列和安置;处于对立面的社群则照着邪恶与虚假的一切属来排列和安置。它们被如此有序排列和安置,以致良善与真理的属,以及这属的种类,甚至不同种类,无不与这类天使社群相联结,或无不与天使社群相对应。而另一方面,邪恶与虚假的属,以及这属的种类,甚至不同种类,也无不与魔鬼社群相对应。每个人就其内层,即就其思维和情感而言,都在这类天使或魔鬼的社群当中,尽管他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人所思想和意愿的一切皆来自这一源头,以致若他所在的灵人或天使社群从他那里被夺走,他就会立刻丧失思维和意愿,甚至立刻倒下,彻底死亡。这就是人之状态的性质,尽管他以为他从自己那里拥有一切事物,或他自己是他所思想和所意愿一切的发出者,并且既没有地狱,也没有天堂,或者地狱离他很远,天堂也离他很远。

此外,人里面的良善在他看来似乎是某种简单物,或一个单一整体;而事实上,它是由各种事物构成的某种如此复杂的事物,以至于就连它的一般特征,他也绝无法探究明白。这同样适用于人里面的邪恶。人里面的良善如何,与他同在的天使社群就如何;人里面的邪恶如何,与他同在的恶灵社群就如何。这些社群都是人给自己召来的,也就是说,是他将自己置于这类灵人的社群中;因为同类与同类相联。例如:贪婪的人会给自己召来同样贪婪的灵人社群;爱自己胜过别人、看不起别人的人会召来与他自己相似的人;而以报复为乐的人则会召来具有类似快乐的人等等。这些灵人与地狱相通,而此人就在他们中间,完全受他们控制,以致他不受自己支配,而是受他们支配;尽管他由于自己所享受的快乐、因而所拥有的自由而以为自己支配自己。相反,不贪婪,或不爱自己胜过别人,也没有看不起别人,不以报复为乐的人则住在具有类似心态的天使社群中,并通过他们被主引领,事实上藉着他的自由而被引向他允许自己被引向的一切良善与真理。他在何等程度上允许自己被引向更内在、更完美的良善,就在何等程度上被转到更内在、更完美的天使社群中。其状态的改变无非是社群的改变。这一事实因我持续多年的经历而在我看来是显而易见的,并且因着这些经历对我来说,这种事已变得稀松平常,就像人从小就经历的稀松平常事一样。

由此明显可知,人的重生是何情形,人借以被主从旧人状态转到新人状态的居间快乐和良善又是何情形,也就是说,这一切是藉着天使社群并通过这些社群的改变而实现的。居间良善与快乐无非是这类社群,主把它们运用于人,旨在通过它们把人引入属灵和属天的良善与真理中。一旦他被转入这些良善与真理,这些社群就被分离出去,而更内在、更完美的社群则与他相联。

4145.“既然渴想你的父家”表示渴望与直接流入的神性良善结合。 “父家”(即以撒和亚伯拉罕的家)是指直接流入的良善。“家”(house)表示良善;“以撒”表示理性层的良善。另外,亚伯拉罕和以撒一起代表流入的神性良善,拉班表示旁系良善,或非直接流入的良善。旁系良善或非直接流入的良善是指被称为居间良善的良善,因为旁系良善从看似良善,却并非良善的世俗事物那里获取了许多事物;而直接流入的良善则直接出自主,或从主经由天堂而来,是脱离了刚才所提到的那类世俗良善的神性良善。

凡正在重生的人首先处于居间良善,以便该良善能服务于引入纯正的良善与真理;不过,一旦提供了这种功用,它就被分离出去;此人便被引向更直接流入的良善。因此,正在重生的人就逐渐被完善。例如,正在重生的人一开始都以为他所思所行的良善来自他自己,应得到某种回报;因为他还不知道,或即使知道也不理解,良善能从其它某个源头流入。他也不知道或理解除了他应得到回报之外还有什么其它的可能性,因为他凭自己行了善事。他若一开始不这样想,就永远不会行任何善事。但以这种方式,他不仅被引入对行善的情感,还被引入对良善,以及功德的认知。一旦以这种方式被引入对行善的情感,他就开始以不同的方式思考和相信;也就是说,他开始思考和相信,良善从主流入,他凭出于自我所行的良善不配得到任何东西;最终当真正的情感藏在他的意愿和行善后面时,他就会完全弃绝功德,甚至憎恶它,并被为了良善而对良善的情感所打动。当抵达这种状态时,良善就会直接流入

再以婚姻之爱为例。首先到来并引入的良善外表好看,或举止良好,或表面相容,或条件相当,或是一种理想状态。这些良善是婚姻之爱最初的居间良善。此后心智的结合便到来,在这种结合中,一方如对方那样去意愿,并以取悦对方为乐。这是第二个状态;然后之前的良善虽仍旧存在,但不再被关注。最后到来的是涉及属天良善和属灵真理的合一。也就是说,一方如对方那样去相信,并且一方如对方那样被对良善的情感所打动。当这种状态到来时,双方便一起体验天上的婚姻,也就是良善与真理的婚姻,从而体验婚姻之爱,因为婚姻之爱并非别的。与此同时,主流入这二者的情感,如同流入一个单一情感。这就是直接流入的良善;而之前间接流入的良善则充当引入该良善的手段。

4250.当良善流入时,如次序正在颠倒,良善正占据第一位时的情形,属世层就会接受光,人在属世层里面就能看到何为纯正的真理或良善,何为不纯正的东西。在这种情况下,纯正的和非纯正的彼此区别如此之大,以致有些事物得以保留,有些则被移除;因此,次序变得完全不同于以前的样子。这就是良善掌管真理时的情形,因为那时真理无非是事奉者和仆人,并越来越照着天上的次序,以及通过真理对良善的接受程度,还有良善的品质而被排列;因为良善从真理取得自己的品质。

4251.只要真理在属世层掌权,它就无法看清何为纯正的真理,何为非纯正的,或何为良善。不过,一旦从对主之爱和对邻之仁所流入的良善在那里掌权,它就能看清这一切。因此,当良善占据主导地位的那个时间或状态即将来临时,此人几乎完全不知道何为良善与真理,因而不知道什么是要毁灭的,什么是要保留的,这在试探中是显而易见的。当人处于这种无知时,主,而非此人就会作好预备和安排。

9931.“在上面按印章的刻法,刻着”表示照天堂的气场而铭刻在他们心上的永恒之物。“刻着”是指铭刻在记忆中,因而也铭刻在心上(因为铭刻在内部记忆,或一个人生命上的东西,可以说是铭刻在心上),由于这会永远保留下来,故也表示永存之物;“印章的刻法”是指天堂的气场。之所以说“照天堂的气场而铭刻在他们心上”,是因为铭刻在记忆中,尤其铭刻在内在记忆中,也就是生命册上的东西,照天堂的气场而铭刻。因为一个处于由信之真理所产生的爱之良善的人就类似天堂,而且确实是一个最小形式的天堂。正因如此,天堂的形式就在他里面;事实上,天上的一切社群都照着天堂的模式而被有序排列,因为对良善的一切情感和由此而来的真理的思维就照着这种模式流入。当一个人处于天堂之爱时,一切记忆知识都被排列成天堂的模式,是爱如此排列它们。

10303.“你要把这香取点捣得极细”表示将真理排列进自己的系列中。“捣得极细”当论及表示真理的乳香和香料时,是指将真理排列进自己的系列中;因为“捣得极细”和“磨碎”的意思差不多,但“磨”论及小麦、大麦和斯佩耳特小麦;“捣”论及油、乳香和香料。

若不知道当小麦、大麦、面、细面、油、乳香和香料所表示的不同种类的良善和真理为它们所要服务的功用而被排列成序时,一个人是什么样,没有人知道“捣”和“磨”具体表示什么;因为“磨”和“捣”表示排列它们,好叫它们能服务于一个功用。当“磨”论及“小麦”或“大麦”所表示的不同种类的良善时,它表示良善如何以真理的形式被排列和带出来,并以这种形式应用于这种或那种功用。此外,良善若不通过真理,永远不会出现在功用或有用的服务中;因为良善以真理的形式被排列成序,并以这种方式获得具体的品质。良善若不以真理的形式被排列,就没有具体的品质;当以真理的形式被排列时,根据正在讨论的事物,并照着该事物所服务的功用,它被排列成系列。良善作为爱之情感进入这些事物,这就产生了宜人、愉悦和快乐之物。此处“捣得极细”所表相同,因为“纯乳香”表示属灵良善;香料拿他弗、施喜列和喜利比拿表示被该良善排列成序的真理。

还必须简单说明什么叫被排列成系列。当真理照着由天使社群组成的天堂形式而被排列时,就说它们被排列成系列。这种形式的特征从人的所有身体部位、内脏、器官与大人,就是天堂的对应关系可以清楚看出来。在这些部位、内脏和器官里面,所有个体部分都被排列成系列和系列的系列。纤维和血管形成它们,这对那些从解剖学熟悉身体内部成分的交织和构造之人来说是众所周知的。存在于一个人里面的源于良善的真理被排列成类似系列。

正因如此,一个重生之人就是一个最小形式的天堂,与大人,就是最大形式的天堂相对应;一个人完全就是他自己的真理和自己的良善。一个重生之人就是一个最小形式的天堂;一个人就是他自己的真理和自己的良善;与重生之人同在的真理照着天使社群的排列而被排列成系列。在圣言中,“禾捆”(sheaves)和“捆”(bundles)表示与善人同在的真理被排列进的系列,以及与恶人同在的虚假被排列进的系列(如利未记23:9-15)

上一篇:已是最后一个!

下一篇:新耶路撒冷及其属天教义(重生—16)

  栏目导航  
1757—1764节
新耶路撒冷及其属天教义(重生—...
新耶路撒冷及其属天教义(重生—...
1753—1756节
1748—1752节
1740—1747节
1736—1739节
《新耶路撒冷教义》全文下载
新耶路撒冷教义之主篇
新耶路撒冷教义之信仰篇
新耶路撒冷教义之圣经篇
新耶路撒冷教义之生活篇
《最后的审判》目录
《最后的审判》全文下载
 
首页 | 著作简介 | 主要著作 | 四部福音书注解 | 研究文集 | 要理问答 | 生平经历 | 音频资料 | 视频资料 | 我要留言 | 联系我们
 
联系人:一滴水 联系方式:13563498755  微信号:ljh13563498755  电子邮件:ljh13563498755@163.com
史威登堡著作中文网版权所有 © 2010-2020 All Rights Reserved.